二、修身律己:不做圣贤即为禽兽
理学家常给人虚伪做作的一面,但曾国藩克己复礼,严格修身的态度与行为确实值得我们学习。曾氏早年进翰林后,在京也有一段放浪形骸的日子。有学者考证曾氏曾酒后狎妓染上性病。但曾氏最终幡然醒悟。从此追随自己的老师理学家唐镜(字鉴海)研习理学,严格修身。其坚持不懈几至于到对自己苛刻的程度。每日勤写日记,“狠斗私字一瞬间”,勤习书法,攻读诗词文赋及义理之学。在日记中,将自己不符合理学规范的行为一一记录在案。曾氏日记中记载,有次去朋友家宴习,艳羡朋友之妾容貌之美,回来后甚觉不妥,于是在日记中大骂自己私欲太重、修身不严。
曾氏日记除创建湘军之初荒废一段时间外,其他时间均无大的间断。至于家书,则是一生没有间断。曾氏死后,留下几千万字的家书与日记,这种勤奋程度常人根本难以企及,这些都源于曾氏严格的律己修身的精神。
曾氏律己修身之严,还突出体现在他节俭上。曾氏节俭到何种程度?曾的布衣幕僚、平民知己赵烈文有详细记载,例如其同治六年九月初六记可见一斑:“涤师(指曾国藩)来久谭,谭次,师脱马褂置榻上,又少坐即。余取视榻上衣:佛青洋呢面,布里,琵琶襟,极短而小;盖寒士所不屑者,为之太息不已”这样的文字还有很多,作者以自己的亲眼所见,为我们刻画了无先例的节俭总督形象。
身为大学士、两江总督,且手握重兵,每日经手的金钱千千万万,而自奉之节俭到如此地步,在古代官僚中能有几人?
古人云:取法乎上,可得其中;曾氏早年立志“不为圣贤即为禽兽”。以古人中的“圣贤”为榜样。曾国藩心目中的古代圣贤按德行、文章等指标来分大约有四类共三十几人,曾国藩不仅身体力行向他们学习,而且将这三十几人画像,刻于家乡石上,勉励后世子孙也向他们学习。这有点象我们现代人说的“向成功人士学习”。我们知道,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向成功人士学习,无时无刻都可以榜样激励自己。从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行为,最终达成自己的理想。
营销是一种工作自由度比较大的职业,面临的诱惑也比较多,酒色财气四者随时都可以让营销人失去方向。曾国藩的修身律己,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。
三、忠于理想:虽南面王亦不如此
曾国藩除理学家身份外,本质上还是一个文章大家,曾国藩的最大兴趣在于即吟诗作对,作文论道,自己一生渴望的,是在学术与文章上取得成就,于青史留名。对于南面称王并无多大兴趣。晚年曾氏于军功上封侯时,仍悔恨自己在学问与文章上无所建树。当然,曾国藩确实有他的时代局限性,所维护的伦理价值无非是忠君爱国,尊王攘夷那一套。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,曾氏也是一个忠于自己理想的人,而不是一个机会主义者。湘军攻下南京后,东南半壁江山全在湘军的势力范围,此时只要曾氏振臂一呼,必然应者云集。当时清政府已经大厦将倾、摇摇欲坠。曾氏很多幕僚也早已经看出了这点,并找机会多次向曾氏暗示南面称王,推翻清政府恢复汉人江山。但都被曾氏严辞拒绝了。连中兴四大名臣的左宗堂与胡林翼都找机会暗示他。左宗棠有次托胡林翼送给曾国藩一幅对联:“神所依凭,将在德矣;鼎之轻重,似可问焉”暗示曾国藩趁此机会自立为王。曾国藩不为所动,将左的对联改了两个字,回绝了左宗棠:“神所依凭,将在德矣;鼎之轻重,不可问焉。”以此暗示自己无称王的想法。
有朋友说营销人都是机会主义者,有奶就是娘,挣钱就是唯一的理想。此种理想笔者不敢苟同。钱当然需要,但一个人追寻自己的理想、忠于自己的理想、实现自己的理想那种滋味与成就感不是单纯的靠钱可以换来的。换句话说,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成就了自己的理想,钱自然而然的会跟着来。
四、功成名就:半由天命半由人
纵观曾国藩一生,功名成就让我等凡人不可不敬畏。连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年轻时候都说,“吾观乎近人,独服曾文正。”抛开旷世功名外,曾国藩的幸运也让人羡慕不己:
道光二十年会试高中,赐同进士,点翰林。曾氏家族五、六百年从未有功名,这次高中连同点翰林,在曾氏家族乃至湘乡算破天荒;此次高中,曾国藩只是赐“同进士”,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“相当于XX学历”,而不是真正的进士。曾氏一生常为自己“同进士”出身耿耿于怀。按说当时,同进士要想点翰林根本不可能,只能回老家先歇着,有机会做候补知县,但曾氏确实幸运抓住机会被他混进去了;
高中之际肺病复发,差点丢了性命,幸得好友欧阳兆熊照顾总算捡回一条性命;
道光二十七年连升四级,由翰林院侍讲升为二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
而此公三个月前还闹着要回籍省亲。但苦于费用不足,没去成。要是真回家溜达一趟,哪来三个月后圣眷天恩之顾。若无此连升四级,更别谈后来号令地方之影响力以组建湘军。这种东西,除开运气外,找不到更好的解释;
数次战败,自杀未遂;或被人救困与危难之际而化险为夷;
………
曾国藩的功名与幸运,让我这无名小辈敬而远之之外,更生“半由天命半由人”的宿命想法。其实这个想法到不是我的首创,而是曾氏自己的想法。曾氏在家书中多次反复唠叨,事业之成功与否,人之成名与否,不完全由个人努力而决定,这中间还有命运的安排。
曾氏尽管信天命,但并不放弃人事(个人的努力与奋斗),比如科举与从政,曾氏很明白,基中的“天命”,即不可预知、不可掌控的成分太多,因此,对于子女的前途,曾氏不并不完全寄希望于科举,但是对于子女的修身、学习、律己等“人事”,曾国藩一点也不放过。曾氏知道,成功半由天定,修身全在人为。
尽人事,听天命,是中国人的普遍想法。有了这个想法,才能做好自己的事,调整好自己的心态,才能乐天知命。现在流行的成功学告诉人们,只要努力一定成功,为了成功,可以不择手段。弄得人心浮躁不安、疯疯颠颠。我们身边常有些被成功学或直销组织洗脑的人,成天神经兮兮、疯疯颠颠,让人敬而远之。其实,笔者以为,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与不努力也能成功同样肤浅幼稚。两种思维都让人不健康。而曾国藩的幸运与成功给了我们良好的启示。